目录
文艺评论
论《李尔》对《李尔王》在现代视域下的经典改写梁艺;3-5+9
浅谈田汉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理论张心言;6-9
戏剧研讨
“剧本杀”作为一种剧场艺术——基于后戏剧剧场理论陈玉凝;10-12+16
公案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新探王艳梅;13-16
从汉语言学角度看京剧戏词辙韵的低龄推广陆一雯;李响;17-19
试析传统京剧旦角的行当构建——以形象系统与程式系统为切入点李妍霏;20-22
刍议戏剧表演中演员如何运用潜台词塑造人物胡晨曦;23-25
浅谈戏剧典型形象的个性与共性霍赛男;26-28
戏曲表演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创新融合何景雨;29-31
探索戏曲表演新技法陈亚萍;32-34
浅谈戏曲表演中的“上八下七”杨旭寒;35-37+74
媒介融合视域下地方非遗戏剧的传承与发展——以百集《湖北红色戏曲汇》为例别睿;吴浪平;38-40
国内《春香传》研究述略王冠桥;41-46
变异与嬗变:莎士比亚悲剧中国化改编初探——以《哈姆雷特》与《夜宴》为例宋超洋;47-49
“自我”的建构与折射——镜像视域下的《朱丽小姐》申珍于;50-52
小人物的高尚品质——浅谈《扫松》中饰演张广才的心得体会刘广;53-55
京剧《战马超》中马超的角色分析唐立鹏;56-58
论吕剧《借年》的表演艺术特色李庆岳;59-61
区域文化视角下二夹弦戏曲音乐的历时传播史玥;62-64
论电子管风琴在戏曲伴奏中的作用——以黄梅戏为例张夏;65-67
生旦净末丑,倚琴闻梨园——京歌中钢琴伴奏技法分析与研究张绮;68-70
浅谈儿童剧中的人物造型王岑伊;71-74
探究面具在戏剧人物造型中的应用白雪;75-77
多媒体独角戏《朱莉小姐》中的舞台解构单诗淇;78-80
LED大屏幕相对传统舞台背景在话剧舞台中的优势浅析祝元康;81-83
教育戏剧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——以“学前教育学”为例孟婉秋;84-86
音乐研究
广西民族改良乐器“竹筒琴”的推广研究黄剑;87-90
二胡曲《豫北叙事曲》的艺术特点及演奏技巧分析王艺卓;91-93
漫谈在古筝艺术中的音乐表现力郭泽华;94-96
古筝乐团的发展、创新之思考师佳慧;阴明娟;97-99
古筝教学中“情景式”的表现方式分析与演奏技法探究——以筝曲《大漠行》为例李思静;胡婷婷;100-102
有效练习对钢琴练习作用功能分析张津铭;103-105
多元化视域下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探讨闫如玉;106-108
以高校为载体的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郑棋文;109-111
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想象力的实践路径孙彤;112-114
舞蹈空间
“非遗”保护视野下海阳秧歌的传承与保护唐子琳;115-117
由剧场人类学表演理论探寻舞者的舞台生命力高璐;118-120+127
京族哈节中仪式舞蹈的研究——以“进香舞”为例蒙璐;121-123
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与价值意义刘晓迪;124-127
“双减”背景下舞蹈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发展研究王晋媛;李建华;128-130
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融入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策略研究李宇璠;131-133
影视观察
白蛇电影中白素贞形象妖魔化到神化的转变——从《青蛇》到《白蛇传·情》莫浩宇;134-137
寺山修司电影中的时间表达——以《死者田园祭》为例杨锡磊;138-140
浅析交互式电影的沉浸体验——以《底特律:化身为人》为例胡红一;王萌;141-143
《吉祥如意》:直面亲情的“天意之作”李梦瑶;144-146+150
论《李米的猜想》中的存在主义内核与镜像语言危雨瑄;欧孟宏;147-150
微短剧的喜剧效果的剧作研究丁媛媛;151-153
浅析当代电影中的现代性表达——以《忍者宝宝(2021)》为例王展翼;154-156
关于电影《雏菊》的艺术解析潘璐;157-159
《浊水漂流》的纪实电影叙事风格表现饶菁;160-162
媒介融合下影视IP赋予城市品牌传播新模式——以《风起洛阳》为例曹沐欣;163-165
文化IP视角下的影视发展策略研究——以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为例梁芯影;166-168
《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》中对人主体性的解读赵君宇;169-171
电影《楚门的世界》多层次主题解读张卓越;172-174
希望与自由的传承——跨媒介叙事下的《肖申克的救赎》电影与原著比较批评李赟;175-177
教育论坛
乡镇小学音乐教育的问题探析毛诗涵;178-180
声乐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开展实践探究陈笑梅;181-183
创新思维培养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运用分析魏佳斌;杨丽荣;184-186
高职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“闭环式”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蒋小凡;187-189
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袁月娇;190-192
文化天地
满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研究李立平;193-195
浅谈袁可嘉诗歌与朦胧诗的内在渊源周泽娇;林琳;196-198